【成人課程】
前往英國之前,對於英國的印象總是那高貴的皇室、古物眾多的大英博物館、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大笨鐘及繁華的倫敦城市,而慢慢對英國認識要到踏入那塊土地之後。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緣際會之下第一次到了英國遊學,那時候充滿了好奇心與興奮感,第一次到一個只有在歷史課本或者讀物中才會看到的國度,別於東方國家的環境與文化,使我對英國的一切開始欲罷不能地想要去了解她、熟悉她。
要去了解一個初到的國度時,總會面臨一些困難。首先面臨的便是語言上的衝擊,由於在台灣說的大多是美式的美語及發音,所以面對英國人的英式英文發音,剛開始是有點難以適應的;其次為食物上的衝擊,對東方以米食為主的國家而言,起初很難想像歐洲人將馬鈴薯或者是薯條可以作為一餐中的正餐,例如在人潮擁擠的柯芬園(Covent Garden),肚子餓時,總只有炸魚及薯條的選擇(Fish & Chips),早餐的部分歐洲分成了歐陸早餐及英式早餐,簡單的土司搭配著牛奶或者其他餐點一些變化,別於東方以饅頭、稀飯為主;第三為習慣上的衝擊,例如在英國及許多的歐洲國家,行車方向以及駕駛者的開車位置,都與台灣不同,常常會讓人搞得暈頭轉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行人專用的馬路,行人需要時要按鈕行車才會停車讓行人通過,這挺令人驚豔。另一個例子是24小時經營的超市,似乎在歐洲國家根本是個妄想,晚上過了8點若是肚子餓了想吃消夜,幾乎找不太到還開著的商家。
在遊學的經歷中,也不僅僅只有上述的那些「不適應」,相對地我發現了一些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那涼爽的氣候,每當遊學時班上每個人問我最喜歡英國什麼,我總是答天氣,因為英國夏天時的氣溫適中,非常的舒服,心情也會跟著舒坦,不像熱帶國家的高溫多雨而帶來心情的煩悶。
遊學上課時,班上總是會混雜著來自於世界各處不同國家的人,上課時候明顯地顯示出屬於歐洲地區的學生都勇於與老師進行上課時的互動,並常會思考並提出問題,相對地亞洲地區的國家,並非不是愚鈍,常是因為「文化不同」、「環境因素」而導致的害羞,常常老師問的問題都是對於東方國家學生來說非常地簡單,卻因為「不好意思」、「害臊」而失去了發言的機會,這是西方與東方文化之中發現最大的差異。
這樣的差異還有在英文上應證,西方國家的學生都勇於開口說,相對來說東方國家的學生便略遜一籌,儘管如此,值得開心的是在於英文文法上,東方國家的學生是比西方的非英語系國家優越許多,這凸顯了不同國家所重視的不同教育內容。
東西兩方的對比還能從「博物館參訪」中看出端倪,假日前往博物館(大英、V&A博物館),除了觀光客之外,常常是英國的高中生或者是父母帶著家裡的小孩參觀博物館,並且是非常認真的在觀看展覽品及老師的講解,從博物館以及美術館的廣泛設置以及平民的高度參與度,用以對比較台灣的博物館,可以發現兩著之間對於博物館的重視度的高低。
再來是針對自己心得的部分,總的來說,英國遊學對我的影響很大,首先是團隊的合作,如何在一個遊學團以及一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班級中,打好彼此的良好互動關係;第二是培養我蒐集資訊的能力,對於某一個參觀的景點,在前一天前就會透過網路的資訊或者書本上的資訊將其爬梳一遍,這不外乎可以使參觀某個觀光景點不會太陌生,還可以跟其他沒有讀資料的人做講解,不外乎也練習了講解的能力;第三是自我管理的能力,遊學期間我們必須要輪流起床煮早餐、洗碗、幫忙煮晚餐等等,這可以使大家有著時間以及自我管理的觀念,而達成一個很好的團隊;第四為各種其他技能的提升,例如拍照時會有不同人給予拍照的經驗分享,拍照技術會跟著進步、烹煮能力會隨著學習而精進,最重要的是遊學時,常需要走路,這不外乎也使體力更加的強壯。
最後,遊學讓我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也許利用這幾百字的文字表達不出它的價值,不過透過遊學也著實讓我了解了司馬遷所言「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
留言列表